文|李红丽


生活中,常常有女孩的父母这样说:“与那些调皮的男孩相比,女孩好养多了。


的确,与男孩相比,女孩有很多优点:文静乖巧、细致整洁、善解人意等。而且,女孩很小的时候,这些优点就开始凸现出来。


但是,常常也有女孩的父母这样说:“女孩比较脆弱,没有男孩有力量”,“女孩比较敏感,容易伤春悲秋”,“女孩相对男孩更容易发生早恋”,“女孩有时比较依赖人,独立性差一些”……


于是,女孩的父母们也有许多困惑:


看起来女孩比男孩温顺好养,但我们好像并没有轻松多少,还是有很多操不完的心。尤其,近年来不断有关女孩遭受各种意外伤害的新闻报道,我们更能意识到——女孩的生存空间仍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职场的,还有生理的、心理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陪伴女孩的成长?如何帮助她们认识世界、热爱生活?如何帮助她们适应竞争、独立自信?如何引导她们学会自我保护?如何引导她们走向成熟、获得幸福……


在临床心理工作中,我常常与青少年及家庭在一起工作。今天,我们也来聊聊关于女孩和她们的父母。


家有女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她们有哪些生理、心理发展特征以及与男孩的差异。


女孩生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期


  从出生后4周至12岁左右称儿童期。儿童期早期(8岁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卵泡无雌激素分泌。生殖器幼稚型(所以此阶段虽然内外生殖器有男女之别,但并无性别差异。儿童期后期(8岁后)垂体开始分泌促性腺激素,卵巢发育并分泌少量性激素。



青春期


  一般为10~18岁。此期女孩的生理特点有:


  1.第一性征发育:即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器官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生殖系统功能尚未完善。


  2.第二性征出现:包括音调变高,乳房发育,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髋部皮下脂肪增多,形成女性特有体态。乳房发育是女性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为女性青春期发育的标志。接近10岁时乳房开始发育,数月至1年后开始生长阴毛及腋毛。


  3.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通常发生于乳房发育2年后,此时月经周期常不规则。


这个时期的女孩体格及大脑发育迅速,是她们智力、能力迅速成长的时期。


性成熟期


 一般自18岁左右趋于成熟,此时为卵巢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最旺盛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各部分发育成熟,出现周期性排卵。生殖器官各部及乳房在卵巢性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女孩心理发展的特点


从出生到2岁,女孩能够从父母给予的安抚和温暖的回应中,获得自我平静的能力,建立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


2岁到5岁,女孩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兴趣可以很好地玩耍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她可能会发脾气,但到了5、6 岁,她学会了控制和思考,越来越熟练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岁到10岁,女孩们开始享受朋友间的陪伴、学会分享、换位思考、控制攻击性、及时道歉、观察情绪以及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信任他人。


10-12岁时,大脑额叶生长的速度几乎和婴儿期一样快,使她能更好地学会新技术、吸收新观点、掌握新的能力去思考、与你争论。但这一时期,由于激素的作用,她的自信心开始下降。


14-18岁,随着生理上第二性征的发育,心理上也进一步成熟起来。她们开始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她们要求自立,要求别人(包括父母)尊重自己,平等对待自己,要求有独立交友,独立思考问题及有自己活动的空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女孩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并对两性差异及两性关系产生兴趣。



女孩与男孩生理、心理发展的差异


1.流经女孩大脑的血量比男孩多15倍,流经的区域不同,流速也更快。女孩比男孩的大脑有更多的活跃区域,她们比男孩能注意更多的人和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更长。


2.女孩大脑的语言中枢比男孩大1/3,女孩更善于言辞。


3.女孩的胼胝体比男孩大1/4,使男孩将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联结起来的能力相对不足。而女孩能更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4.女孩大脑左半球神经末稍的发育早于男孩,女孩更早学会说话、书写、造句,有良好的语言推理能力,并且很少出现阅读问题。


5.女孩的空间感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如男孩。女孩缺乏空间能力——例如感知物体形状,选择正确路径。女孩更为薄弱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她们在数理方面的学习较男生困难。


6.女孩一出生,发育水平就比男孩早,一般比男孩要早1-2年进入青春期。


家有女孩,父母如何陪伴她们的成长呢?



母亲是女儿的榜样——教女孩如何做女人


对于女孩而言,母亲到底意味着什么?母亲对女儿的人生会有哪些决定性的作用呢?


下面,我先说一个工作中的场景,这是一次初始访谈,来访者,女,19岁,大一学生,因紧张、焦虑数月而来门诊。(因保护来访者隐私,个人资料均做过处理)来访者的主要情况:焦虑、抑郁,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一方面,对于学业、生活没有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不善于人际交往,没有朋友,时常感觉孤独、无助。目前准备休学。


在与她的访谈中,我了解到一些情况:


“从小到大,妈妈很操心,总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大学,妈妈都让我听她的,如果我不愿意,她会告诉我,这都是为我好。”


“上大学后,妈妈让我每天打电话给她,告诉她我的情况,否则她会很担心。”


“很多事情,我不知该怎么处理才是对的,如果遇到困难,我习惯性想到妈妈,找她帮忙。”



倾听来访者的过程中,我猜想她的母亲可能会说:


“她总是照顾不好自己,我只能多照顾她一些呀。”


做妈妈的只是希望女儿尽量少走一些弯路,少吃些我们已经吃过的苦!


上面的案例,也许让我们马上想到:共生、限制退缩、退行……


是什么破坏了女孩正常的发展通道,阻止了个体从共生联结中健康发展出来?


在儿童的躯体和认知成熟、心理发展以及与母亲伴随发展认同中的关键功能之间,存在复杂而强大的交互作用。



女孩生命之初,由母亲来哺乳和照顾。这段时间,女孩会深深沉浸在母亲的世界里。只要听到母亲的声音,或是看到母亲在摇篮边看着自己,她就会变得很安静。母亲在婴儿早期会全身心投入养育,全神贯注于婴儿,努力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并理解这种需求。


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和她的同事在观察儿童与母亲的互动时发现:当关注于婴儿的运动时,可以看到情感运动原初状态的自体原欲化,这也许是“身体—自体”感受整合的准备状态。她强调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婴儿需要在共生范围内的“最佳快感水平”来保护“安全港”和心理成长。


母亲为婴儿未成熟的自我提供了关键的“镜像参考框架”。如果她不可预测、不稳定、焦虑或有敌意,参考框架就将受到波及,而儿童最终的独立功能就不太可能形成。因为缺乏自身作为独立实体的可靠体验,内心处于共生状态,当然也无法发展任何帮助整理和理解自身体验的能力。



在婴儿刚出生的半年里,婴儿是没有母亲和自体的概念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婴儿还没有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概念,而这是一个必要的发展过程。


伴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他们变得更有能力,他们投入外部世界,对新能力兴高采烈,充满了全能感:尽管事实上远离了母亲,但他感到自己在心理上仍然是与母亲在一起的,分享感知到的全能感。


慢慢的婴儿通过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和经验,用这些经验整合为一个自我, 在自我的概念越来越明晰之后,母亲和婴儿之间才开始分化。母亲允许孩子从最初的母婴共生状态的完全依赖,到部分依赖,最后成长为完全独立的个体,独自去面对生活、工作、婚姻和交友。


也就是说,母亲既要能做到原初母爱贯注,随着个体化的发展,也要能从容面对与孩子的分离,让婴儿能够走向独立,发展自我。儿童需要在自身和客体世界之间建立起可预期并必需的界限,认同感是从早期与母亲的关键性合并体验中发展出来的,那么在这种早期体验或其消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特定失败,就将导致人格认同形成中的特定类型的混乱。



同时,母亲是女儿的榜样,她教会女儿如何生活、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做一个女人,并且对塑造女儿的性格以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母亲陪伴女儿成长,在她们成长的每一个生命瞬间,妈妈无疑成了最早的女性形象,也成为她们模仿的对象。


她们感受妈妈给予的不同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相应的照顾与关心、理解与欣赏。


她们倾听妈妈的说话,是温柔的,还是蛮横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


她们观察妈妈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向往的,还是退缩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她们模仿妈妈的动作,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女性的方式。  



然而,在心理治疗工作中,有一部分女性来访者的情况却基本相反,当谈到她们的早年经历和重要照顾者时,发现她们的母亲是缺失的,或者母爱是缺失的,她们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不仅没有可以认同的好的女性客体,反而还经常遭受指责、否定、被忽视甚至打骂。她们的成长过程总是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另一方面,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女孩同样面临俄狄浦斯冲突,即恋父情结,女孩在潜意识里有一种把父亲占有为爱人,而把母亲作为竞争对象的倾向。因为母亲总是拥有父亲,所以她有把母亲排除掉而独占父亲的一种本能欲望,这种欲望又会让她恐惧,担心会被妈妈报复和惩罚。


如果妈妈很严厉很苛责,否定、批评很多,那么小女孩一定会认为,我想的就是这样的吧,我说妈妈会惩罚我吧。于是小女孩通过抑制自己的攻击性,来避免惩罚。这样,日后她会害怕竞争,缩在安全的范围内,不敢突破限定,永远保留着俄狄浦斯冲突。



总之,妈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女儿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一个经常抱怨、消极负面的母亲,势必会让女儿体验到生活并没有那么美好,身为女性并没有那么美好,到处都有一些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在母亲的抱怨声中,女孩的生活随之也将充斥着不满、愤怒、厌烦等许多不良的情绪。这样,女孩自然会失去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养育女孩,父亲仍然至关重要


尽管母亲在很多层面影响着女儿,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父亲在女孩的成长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亲对于她们的意义也是尤其不同、尤其重要。


美国密歇根大学曾进行了一项为期50年的100项调查,主要内容为:良好的父亲教育,对于女儿的智力发展、情感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具有怎样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43%的女孩,更多从父亲那里感染和继承了艺术天赋。


53%的女孩成年后回忆,她们在父亲那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历史、自然科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女孩子通常不感兴趣的学科。


63%的女孩,因为在童年时得到父亲的关爱,长大后遇到挫折时心理自愈能力更强。


69%的女孩,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来自于父亲的赞扬与鼓励。



具有20年儿童临床治疗和青少年咨询经验的美国医学博士、国际知名青少年问题专家梅格•米克,在从事调查研究和咨询诊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事实:父亲是女儿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父亲与女儿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可以塑造女儿的人生和未来。


首先,父亲能以母亲难以提供的男性力量去教导、帮助女儿男性和女性看待问题的角度常常不同,父亲们通常将实用主义和解决办法带入家庭。女性喜欢想问题,男性则喜欢解决问题。女儿对自己的看法,直接来自于父亲,她的期望、信心和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全部来自于父亲相信什么、父亲的所说和所为。


其次,有父亲关爱的女孩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已有研究表明: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小女孩在大脑发育测试中得分更高,更能适应学习的压力;有父亲关爱与管教的女孩学习成绩更好,更善于解决问题与父亲关系密切的小女孩更少焦虑或孤僻,更少想到自杀,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抑郁、没自信心、体重失衡或是对刺激物上瘾的比例也要小很多。对此,我在和女性来访者(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摄食障碍、物质成瘾等)的工作中,深有体会。她们的一些症状常常与父亲密切相关。



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和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父亲能了解女孩身心发展特征以及与男孩的差异,更多更好地的关心和陪伴女儿,这会让女儿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可爱的、被接纳的。如果父亲更多的肯定和支持女儿,能让女儿敢于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并建立自信。如果父亲能让女儿从坚毅而尽责的父亲那里获得保护和教导,她们的言行举止就会更为出色,更有竞争力,勇于挑战。


再之,父亲是女孩生命中的第一位男性客体,对女儿的亲密关系、性别认同、性心理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


父亲的男性优秀特质,如坚强、勇敢、挑战,以及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尊重女性、承担社会责任等,这种来自男性的安全、稳定、积极的客体关系体验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女儿亲密关系、性别认同以及性心理的发展。比如父亲欣赏女儿的女性气质,她们的女性特质会倍受鼓舞,更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别,未来她们处理事情、处理感情和性问题的能力会更好。



而父亲的疏远以及对家庭生活的漠不关心,将使女儿建立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常常感到羞耻或低自尊。在女孩的一生中,与男性的关系,都会无意识以父亲为标准去衡量,并成为她们日后与异性建立关系的第一个模板。所以,人们常说女儿的择偶标准往往是根据父亲的标准来的。


根据前面提到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历经50年的调查数据得出,有65%的女儿在成年后会按照父亲的模式选择男友以及丈夫。而15%的女儿成年后会选择和父亲类型截然相反的男人做丈夫。究其原因可能是父亲的形象太令她们失望所致。(这种防御常常又会给她们带来其它的问题和困扰。)


所以,可以这么说,如果父亲或父爱缺失,父亲就失去了影响和塑造自己的女儿人格健康发展的机会而这将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补偿都难以弥补的一个合格的父亲不只是陪伴女儿成长,还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予更多积极的影响。


作为女孩的父母们,如何陪伴女孩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健康、幸福的女人?父母们一直在探索和前行的路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