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凤


家里的小朋友读小学一年级了,过年跟她一起呆了几天,跟她学习了玩耍。看到在她的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游戏。


小一难免要面对寒假作业,语文作业是每天背一首古诗,而数学的是每天做一排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刚放假的时候她写了几天的作业就放下了,到了快开学的时候,就不得不继续写作业了。数学作业要家长出题,我偶尔也出一些,后来她就自己出题,甚至出三到四个数的加减运算题,然后她再逐个运算。她从没觉得要赶快写完作业再去玩,因为写作业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游戏。


家里人帮小朋友建立了很好的习惯,回家要先洗手。她每次回到家就直奔洗手台,把洗手液挤在手上就开始了洗手游戏,她会喊我们看她的手上丰富的泡泡、能变成不同的形状、香气浓郁……每次要洗二十多分钟才算完成了她的游戏。



她每晚都会找我游戏,我们会玩电子画板——可以擦除不要的图形或整幅删除。我教她删图,而她却坚持一点点地擦。有一次我问她,“你不嫌麻烦吗?”她说,“我们又不是弱骨头,当然可以擦啊”。儿童的玩耍需要的只是陪伴,不去干预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的时候真难。有一天晚上玩过画画等游戏,她说,“我们玩反义词吧”——原来她已经学了反义词了,而且知识和游戏对她来说,没有明确的界限。


她也有电视时间,通常是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类的动画片,她已经能熟练地使用语音搜索想看的节目,在平板上的选择更多,而且看到喜欢的情节她会反复倒回去看,我对她自我实现的能力感到惊叹。有一天晚上,我在沙发上索然无味地玩着手机,她津津有味地看着“喜羊羊”,我能意识到自己有想去逗她玩的冲动,大概我是想获得她的乐趣。



我们去看梅花,大人们已经累得只想坐着了,她还兴致勃勃。她不停地跑到各处对我们喊,我在这里……不由想起她一岁多的时候,同样是来这里看梅花,她在水池边拿着小树枝玩了半个多小时,她的妈妈就一直陪着她到她玩够了才离开。成长的过程中,游戏的复杂性是逐渐增加的。她一岁多学习语言的时候,路上看到国旗,会反复的说“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回答她“是国旗”,她会不断和妈妈确认那是国旗。很明显,幼儿的世界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学习和接受对他们来讲是需要反复确认的。


到了三岁,她上幼儿园了一段时间之后,遇到我会说,“你问我是男生还是女生”。随后她回答,“我是男生”。也是不断地重复,并且换不同的养育者说,有的会回复她:“你不是男生,你是女生啊”。这种说法对她是不重要的,她仍然坚持自己是男生。一段时间以后,她已经不纠结性别问题了,却拿着一个娃娃,告诉我说,“这是我的宝宝,我是她的妈妈”。这个游戏一直持续,到现在她已经有三个“宝宝”了,她给宝宝们起了各种名字,她的妈妈还说她对二胎游戏也很感兴趣,下了很多相关的APP,以至于她对产检流程非常熟悉。


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里面说,“我绝不是要年轻的母亲一定得从书本中学习如何照顾小孩,她对自己的状况已经很了解了。她需要保护,也需要信息,还需要医学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身体照顾……不过,她并不需要别人在事前就告诉她,当母亲的滋味。”在她身上,我惊讶的看到,小女孩对于成为母亲的幻想开始的那么早。



在公园里,有的路是石块铺成的,她告诉我们要从每个石块上走,但这就要重复走,我们都不是很配合她,而她还是在坚持讲述她的规则并按照自己的规则来走。回家的路上,她又讲了一个很长的安排:回到家之后如何打招呼,对每一位家庭成员说什么,如何回应……我偷懒的回应她,“你是导演吗,你在给我们讲戏啊”。她笑了一阵继续讲自己的戏。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儿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游戏。孩子们做游戏是本能的、自发的、感兴趣的、没有目的性的,不需要他人的教导,也不要他人的强迫,自己就能做游戏。游戏对于儿童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完善,而并非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吸收外在世界的信息,构建自己内心的世界。


对儿童游戏的观察,始于弗洛伊德,他在和孙子一起玩的时候,看到孙子在玩一根绳子系着的球,把球扔出去再拉回来,弗洛伊德根据小孩的这个行为分析出,孩子的练习就好像和照顾者的分离团聚,再离开再团聚,弗洛伊德观察到这些后,就此做出了描述,但是他没有在此深入。



梅兰妮·克莱因使用游戏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表达出他们的幻想、焦虑以及防御,然后进行解读,克莱因的理论偏重于对孩子在游戏中所表达出的前意识和潜意识内容的解读。克莱因相信对于潜意识的探索是治疗中的主要任务。安娜·弗洛伊德主要将游戏用于更好地建立儿童对于治疗师的积极情感依恋,并把游戏当做通向儿童内心的大门。她使用游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她,所以很少直接地解读游戏内容。


温尼科特认为游戏的过程创造了一个过渡空间,沟通着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在游戏中对客体进行试探性操纵,在其中体验不确定性。所有的文化都始于创造性的生活,所有的创造性生活开始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没有游戏就没有文化,没有游戏也不可能有单个独立人格的个体。



白居易写了一首《观儿戏》,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描述的是成年人看儿童的游戏,也是成年人和儿童的世界的区别。我们对知识、时间、情绪体验等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成年之后,经常陷入焦虑,我的工作表现是否优秀;同龄人的孩子打酱油了,怎么我还是单身;别人的房子车子那么好,我所拥有的那么平平无奇。甚至我们玩的游戏,也都是他人设计好的,按照他人的规则玩,我们也失去了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满足自己的能力。我在家里小朋友身上,看到了游戏,玩耍和满足自己的能力。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